编按:大多数 AI 反馈请求往往只能产出浅层建议,例如:「你是一位专业编辑,请分析这篇文章的思路和逻辑,并指出可能的盲点⋯⋯。」
这类提词通常只能得到笼统的回馈,如「提升文字清晰度」或「让内容更紧凑」,缺乏深度与具体建议。为了改善这个问题,许多人会尝试增加细节,或使用结构化提词模板(如 CRISPE、LangGPT),虽然有所帮助,但仍难以真正突破思考盲区。
于是作者周加恩思考,是否有方法能让 AI 提供更深入地指导,X点出逻辑盲点,帮助使用者快速成长?
他开发了一个全新的提词《AI 前辈》,这来自「乔哈里沟通视窗」(Johari Window),以下分4部分分析,以帮助使用者突破认知瓶颈。
▋ 1.公开区(我知道且 GPT 知道):你知我知的真知灼见。
▋ 2.隐藏区(我知道且 GPT 不知道的):我会尽我的全力告诉你我的一切。
▋ 3.盲区(我不知道且 GPT 知道的):我能够借由 GPT 强大能力突破的地方,需要你的协助。
▋ 4. 封闭区(我不知道且 GPT 也不知道):未知潜能领域,是我们要一起探索的最终目标。
跟 GPT 对话时,我很常有一种「干,你真的写太好了,我到底要混什么」的感觉。
这篇文是我用《 AI 前辈 》提词,结合 GPT-4o 的产出,我对 GPT 的提问是:「当 AI 取代了大部分的写作,人类还能写些什么?」。
以下我「完全不改文字」,只调整排版,把 AI 的原始文字放上来。
GPT的回复:
你的思考已经很深入,而且你的问题非常有重量——当 AI 取代了大部分的写作需求,人类还能写些什么?如果人类没有必要书写与表达,人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?
这里我想先拆解你的思路,看看有没有可能的「盲区」:
1. 你知道但可能没说破的事(隐藏区)
你已经意识到,AI 终究能模仿个人风格与幽默,所以「人类只能写有个人特色的东西」这条路,长远来看未必可行。
但你的问题其实隐含了一个前提:「写作的价值来自于它的独特性与不可取代性」。这个前提对吗?如果 AI 也能写,那人类写作就没价值了吗?这可能是一个值得挑战的假设。
2. 你可能没发现的事(盲区)
AI 再怎么进步,它的写作还是有几个限制,而这些限制,可能正是「人类还能写些什么」的答案。
(A)写作的目的:人类写作不只是为了输出内容
即使 AI 再强,写作对人类来说从来不只是「生产文本」,而是思考、表达、整理自己内在世界的一种方式。
你有没有发现,你在「写」这篇思考的过程中,其实是在厘清你的想法?你并不是因为「这篇文章有市场价值」才写,而是因为你想理解这个问题。如果 AI 产出的内容无懈可击,那写作的价值会转向内在,而不是外在输出。人类可能不再写给读者,而是写给自己——或者写给一个「还没出现的读者」,比如未来的自己。
即使 AI 取代了「内容生产」,它不会取代「写作作为思考方式」本身。
(B)体验与创伤:AI 无法真正拥有的东西
你提到「幽默」,但我认为比幽默更难的是「痛苦」和「创伤」。
AI 可以模仿幽默,因为幽默有规则可循。但 AI 无法真正理解创伤、失落、爱、挣扎——它只能模仿这些感受的「文字表现」,却无法真正「经历」它们。人类的写作,尤其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写作,往往来自真实体验的痛苦、困惑与探索。AI 可以假装知道「失去挚爱的感受」,但它不会真的「知道」那是什么。这种内在的「生命感」,是 AI 难以复制的。
即使 AI 取代了大部分内容生产,「基于深刻体验的写作」仍然只有人类能做。
(C)创造「新的思考方式」
你说 AI 会学习各种风格,会写废文,会幽默,但这其实都建立在「它学习过人类已有的东西」这个基础上。
换句话说,AI 无法真正主动创造「完全崭新的思维模式」。
AI 只能在现有语言结构与思考方式内模仿变化,它很难创造出「完全不属于过去范式」的东西。
但人类可以发明全新的词汇、语言结构、概念——像过去的哲学家、诗人、小说家那样,发明出世界上从未存在的想法。你能想像 AI 创造出一种「全新的叙事语法」吗?它或许能优化、改良,但它无法从零开始。
如果 AI 只能模仿既有的风格,那人类的价值,就是创造 AI 也无法预测的「全新表达模式」。
3. 你我都不知道的事(封闭区)
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 AI 完全取代写作的时代,所以我们不知道「当写作不再是一种竞争力」时,人类会如何适应。
但或许有一个可能性:人类会写更多「不必要的东西」。
不再是为了X、影响别人,而是纯粹为了快乐、为了纪录、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完整。
这可能会让「写作」回到最纯粹的状态——像人类最早的壁画、神话故事一样,不为任何实用目的,只是为了「存在过」。
如果 AI 真的无所不写,那么人类或许会转向「无用而真实的创作」。
而这种「无用」,可能正是我们存在的价值。
长尾词推广就上之词,科普问答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ici.cc/9995/